本文转自:西藏日报
一栋栋具有地域特色的安置住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一个个繁忙的产业车间有序运营……如今的藏北高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悉,自年5月撤地设市以来,那曲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生产总值由年的.1亿元增加到年的.8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财力由年的.65亿元增加到年的.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年的29.25亿元增加到年的3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
“以前我们一家7口人住在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并在搬迁点扶贫加工厂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这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搬进那曲市巴青县集中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拉加的幸福溢于言表,“住在县城附近,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出行方便,就医、购物、孩子上学,全都不用愁。”
年8月,平措扎西一家从出租房搬到那曲市北部城郊易地扶贫集中搬迁安置点。“以前家里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现在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里,家具齐全,彻底告别了租房奔波的生活。”平措扎西高兴地说。之后,他还通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取得了装载机驾驶资格证书,在附近工地上找到了运输工作,他的妻子也在小区开办的民族手工艺品扶贫车间工作,收入稳定,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拉加一家、平措扎西一家现在的好生活是那曲市脱贫攻坚的成果。据悉,那曲市大力实施“4+6”脱贫举措,投入28.88亿元,建成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效益4.47亿元,受益群众30.7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51万人次、增收16.35亿元;户、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30余万困难群众得到保障和救助;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提高至年的元,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以前,村里少有公路,大部分都是乡间小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县里条条道路修得又宽又平,都能通到各村的夏季牧场,而且很多家庭都买了小轿车、大卡车,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看到现在便捷的交通,那曲市索县加勤乡群众次旺喜上眉梢,“农村公路村村相连、户户相通、交织成网,让‘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成为现实。”
索县交通路网结构的不断完善,只是那曲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目前,G6京藏高速那曲至拉萨段通车运行,G聂荣至青藏交界处公路改建工程完工,G边坝至墨竹工卡道路有序推进;投资.65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新建项目个,全市通车里程3.47万公里;开通那曲至玉树首条省际客运班线,95个乡(镇)、个行政村通客运班车;投资28.99亿元,实施水利项目个,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新建4G、5G基站个,通讯信号全覆盖,市县乡和行政村宽带覆盖率分别达%、98%。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依托娘亚牦牛的良种优势,那曲市嘉黎县在原有牧场和“千头万亩”养殖基地的基础上,成立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组织+牧户”的模式,实现了各乡镇“一村一合”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促进了全县牧业产业链条升级。
为更好壮大牦牛产业,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申报地理标志、保护区、建立农畜产品展销中心等方式,使娘亚畜产品在区内外的品牌知名度、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积极与自治区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西藏农牧学院动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娘亚牦牛研究开发体系。
“目前,我们养殖的牦牛可在4至5岁时出栏,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原种场90%的母畜基本可以实现‘一年一胎’,优质奶牛一次挤奶量可达6.8斤。”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欧杰次仁说,“我们将继续利用嘉黎县创业创新园区平台,建立起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模式,稳步拓展区内外市场,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努力打响嘉黎娘亚品牌,真正让群众通过养牦牛鼓起‘钱袋子’、过上‘牛’日子。”
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壮大,得益于那曲市全力推进牧业产业转型升级举措。近年来,那曲市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六大产业,大力实施“抓两头、促中间”牧业发展举措,同时打牢旅游业发展基础,产业基础从无到有、构架基本形成。据统计,全市累计出栏牲畜.74万头(只),肉产量35.19万吨,奶产量32.31万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资产0万元以上的合作组织55家,辐射带动农牧民9.12万户、42.57万人增收;涌现出了色尼区嘎尔德、聂荣县嘎确牧场、嘉黎县娘亚牦牛养殖基地等牧业龙头企业;实现畜产品展销交易额4.23亿元;累计接待游客.7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5亿元。
下一步,那曲市将围绕“十四五”期间打造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模范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区、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创新区、清洁能源多能互补集聚地、西藏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一城两区两地”的发展定位,持续不断提高全市社会治理能力、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品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