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里的博导传承千年藏医绝技新华社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2/5837765.html

旦松扎巴(右)医院中为患者把脉。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新华社拉萨12月28日电 题:深山里的“博导”传承千年藏医绝技

新华社记者多吉占堆、薛文献、白少波、刘洪明

“脉泻,是藏医十八疗法之一,可惜再也没有人会了。”13年前,旦松扎巴在拉萨藏医学术会上听到这句话时,感到十分困惑:“家族世代传承的医术,一直在临床上应用,怎么能说失传了呢?”

他登坛论道,让在场的专家学者大吃一惊:没想到神奇的脉泻疗法,竟然在山沟沟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从那时起,旦松扎巴在藏北小县城行医的同时,承担起脉泻疗法的教学工作。没在正规学校上过一天学的他,成为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导师,名扬藏医药界。

13岁能识百草

西藏那曲地区索县,地处藏北高原与藏东横断山区交汇处,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了多种名贵药材,藏医药历史悠久,名医辈出。

这是索县县城一角。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年出生于亚拉镇永纳村的旦松扎巴,从祖上开始,七八辈都有人行医,并在当地声名显赫。他父亲益西本杰从小随祖父和珠达医圣习医,后随修行人热西·山丹行医13年,继承了师傅的独门绝技脉泻疗法,还会治疗许多疑难杂症。

民间藏医亦农亦医。从记事起,旦松扎巴就一边和村民们一样放牧、种田,一边跟随父亲采药、制药、配药。父亲给人看病时,他就在旁边观摩。

学会藏文后,旦松扎巴开始背诵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从11岁起,学医成为他的“必修课”。

13岁时,他已经能认识多种藏药材。又过了两三年,他就可以单独走村入户为群众看病了,放血、火灸都不在话下。成年后,旦松扎巴成为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益西本杰将毕生所学和经验,包括难度最高的脉泻疗法,全部传授给了儿子。随着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加之又懂天文历算,旦松扎巴后医院藏医科工作。医院首任院长。

治病授业银发不歇

上午9时,医院观摩室里,旦松扎巴领着三四十位年轻藏医和学徒,诵读《四部医典》。半个小时后,旦松扎巴来到办公室兼诊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医院观摩室内,年轻的藏医和学徒们在念诵《四部医典》新华社发(旦增加布摄)

走廊里,身穿藏袍的候诊者慕名前来,排起长长的队伍。每位患者进来时,旦松扎巴先尿疹,再询问病情,然后双手分别在左、右手腕上把脉。

花甲之龄的旦松扎巴满头银发,体型微胖,双眼炯炯有神,耐心细致地给每位患者诊治。

45岁的多南跑来向老医生告别:“谢谢旦松扎巴啦!您的脉泻疗法很有效,我们来这里来对了。”

多南的家在那曲安多县扎西乡,妻子4年前瘫痪在床,手脚不能动弹,坐着轮椅来到医院,住院27天后,手脚都能动,还能下床走路,很快就能出院了。

几十年里,借助脉泻疗法,旦松扎巴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除了西藏,川滇甘青等四省藏区的患者也经常到这里来求诊。

旦松扎巴在为病人开藏医药处方。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脉泻疗法在《四部医典》里早有记载。当别的手段都不管用时,才用脉泻。”旦松扎巴说,“从藏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理论上一般来说是清楚的。但没有丰富的经验,不敢实施脉泻。”

千年绝技后继有人

40多岁的白扎,是旦松扎巴的博士生,医院来到索县,跟随老师学习脉泻疗法,“我第一次来这里学习了一个月,导师毫无保留地用心给我讲解,这是我莫大的荣幸”。

“以前脉泻疗法是家族独传。现在我既然做了博导,就要尽最大努力传给学生们。”旦松扎巴满怀期待,“希望更多的人真正学懂弄通,把脉泻疗法传承下去。”

旦松扎巴(左)在为学徒上课。新华社发(旦增加布摄)

谈起今生最大的成就,旦松扎巴笑了笑说,主要是从小学的藏医一直坚持了下来,帮助周边群众解除病痛,“工作的同时每年带学生,很有成就感”。

年至今,旦松扎巴共培养各类学生多人。年,他名列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全西藏仅3人。今年8月,旦松扎巴获得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自9年从西藏藏医学院毕业至今,旦松扎巴的大儿子旦增加布一直与父亲形影相随,他说:“我一定要把脉泻疗法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