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花奖虽已落幕但这16种鼓舞鼓乐的故事你

11月24-25日,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鼓舞鼓乐)初评活动在祁县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表演队伍带着各自的精彩节目前来参评。鼓舞鼓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伴随着几千年的历史脚步和中华儿女一起前行。虽然不断演变,但始终根植民间,这次活动正是为了深入挖掘各民族鼓舞鼓乐文化资源,进一步繁荣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新的亮点。让我们共同了解下这16种鼓舞鼓乐的故事。

01

《洪州捷鼓》

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清凉山农民艺术团

洪州捷鼓起源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的天户古城。相传北宋时,辽兵犯境,夺城掠寨。杨延昭挂帅出征,两军对垒于洪州城(今矿区天户村古城遗址)下。辽军摆下天门阵,宋军屡攻不破。后由穆桂英登台挂帅,统兵出战,一举大破天门阵,夺圆洪州城。洪州大捷后,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击鼓相庆,热闹非凡。洪州捷鼓即源于当地社火鼓,后结合战鼓风格,长期演练发展,至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洪州捷鼓鼓乐艺术。洪州捷鼓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助威壮胆,催人奋进。它世代传承,流传至今,它鼓舞交融,相得益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培养了大批的鼓乐艺人和爱好者。

02

《森林的鼓声》

内蒙古鄂伦春莫日根民间艺术团

高高的兴安岭深藏着远古的神秘,鄂伦春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子子孙孙繁衍生息,曾全靠萨满神的庇佑。如今随着生活习俗的改变,萨满变成了一种鄂伦春民俗,成为远去的狩猎文化精神象征。鼓舞是萨满舞的一种,鄂伦春人虔诚的向山神白那恰祈福,保佑族人兴旺发达,幸福安康。

该舞蹈多次在鄂伦春自治旗春晚出演,旅游季节,在鄂伦春旗乌力嫩景区民俗演绎广场进行演绎,向外来游客展示鄂伦春民族萨满文化。

03

《鹰神舞》

黑龙江牡丹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宁古塔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萨满遗存最丰厚的地区,至今仍有近四十个家族保持活态的萨满礼仪,有两个家族的萨满文化是省级非遗项目,多个项目是市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形成梯队化。镶黄旗尼玛察(杨)氏家族的鹰神祭是满族萨满文化留存的典型代表,鹰神祭是萨满文化的精髓,已传承了几千年,它是万物皆有灵的最高境界,尼玛察氏的鹰神舞是在祭祀中必须表演的项目,是整个祭祀活动的核心。在人们祈福时,庆祝丰收时,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完成人与大自然的沟通,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鹰神舞通过舞者现场模仿鹰的各种姿态,结合各种配饰,展现鹰的英姿,表达人们对鹰的崇拜。

04

《淝水流韵》

安徽寿县文广新局

寿州锣鼓是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楚音乐的遗存,有千百年的历史,流传于安徽省寿县以及周边县市,为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音乐,表演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宜于参加各种节日和喜庆庆典动。所用主锣“钢锣”声音清脆、洪亮,能声播数华里,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它演奏效果既具有我国闽浙一带锣鼓特别是“十番锣鼓”的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素有“会说话的锣鼓”称号。年列入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05

《凯旋》

福建南平市文化交流促进会延平区延平战胜鼓文化交流协会

“延平战胜鼓”,其由来与郑成功有关,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薛姓者曾在郑成功军中任旗手,善击鼓。他参与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后解甲回乡,便把击鼓一套技艺传诸乡里。据传,此乃郑成功收复台湾行军中一种队列操练的战鼓,历经余年锤炼,“战胜鼓”演化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且表演技巧日益精纯,内涵更加丰富新颖,成为民间传统文化奇葩。年,南平市延平“战胜鼓”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在当年延平郡王的发样地,南平市延平区犹以“战胜鼓”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

“延平战胜鼓”,民间鼓舞,以扁鼓为主奏(打)方式,击鼓者左臂掌环抱扁鼓于左胸前,右手执单糙击鼓,随着鼓谱的节奏变化,变换着击鼓的舞姿、舞步,鼓手以不同的角度和力度、手法和姿势,变幻着击打扁鼓,叫人眼花乱,而鼓点旋律变奏,节奏明快,展现将士出征时粗犷、英勇、大气磅的精神面貌,后为胜利凯旋时的庆功鼓。表演空间广泛,舞台、广场均可表演。

06

《鼓动四方》

《鼓动四方》湖南湘西州古丈县墨戎苗寨四方鼓队

历史:相传战神蚩尤所创,最初的用途是驱赶野兽,后来逐渐用在军事上,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传承的变化,一般每年春节前后,在农历四月八、赶秋、锥牛、丰收喜庆、迎宾客等更多活动里,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已情感的特殊方式。苗鼓的动作套路一百多种,传统动作大多是表现祭祀、劳动、生活、武术和摹仿动物形态的表演为一体,这些套路既有表现男子阳刚之美的,也有表现女性细腻秀柔之美。

苗鼓分为两面鼓和四方鼓,四方鼓是在两面鼓的基础上编排演绎汇成一种鼓舞,四方鼓因一鼓四面,四人同打一鼓而得名。为营造更为活泼的气氛,四方鼓舞除敲边伴奏外,鼓舞还聚集舞蹈、音乐、苗歌、木叶,主要围绕鼓点为中心,其特征曲式规范、变化丰富、音乐形象鲜明与舞蹈配合十分默契。表演者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鼓声震撼,动作高雅,舞姿优美,鼓舞激荡,以苗族原生态鼓舞呈现,展现湘西苗族人民丰收约会的场景。苗鼓群众基础深厚,受益面广,无论干部职工,中小学生还是农民朋友,基本都会打苗鼓。年5月,湘西苗鼓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7

《震天吼》

河南三门峡市锣鼓书传承发展演艺中心

河南省省级非遗项目陕州锣鼓书是流行于豫、秦、晋“黄河金三角”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鼓乐表演,可上溯到古代敬三皇神时期,多以大型祭祀、礼典、婚庆表演为主,主要由锣鼓和铜器伴奏,后加入丝弦、笙、笛和唢呐等乐器,锣鼓铿锵,激越,唱腔粗狂、豪放、震撼。

陕州锣鼓书《震天吼》在继承传统唱腔和鼓乐演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曲目的观赏效果和视角冲击感,是民间锣鼓与陕州地方曲艺的一种完美结合,是锣鼓、音乐、舞蹈有机融合的一次成功尝试,为频临灭绝的陕州锣鼓书开辟了一片崭新天地。

08

《背着铜鼓山过山》

广西贺州民族旅游艺术职业学校

《背着铜鼓山过山》是以布努瑶传统民间舞蹈《铜鼓舞》进行编排的瑶族群舞。铜鼓舞主要在布努瑶敬奉始祖“密洛陀”盛大节日中进行表演,铜鼓是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所创造的,铜鼓文化是广西各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广西壮、瑶、苗、侗至今仍流传着铜鼓舞。广西铜鼓舞与各民族祭祀礼仪与岁时节庆紧密相连。在重大节庆活动中,铜鼓与歌舞、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唐代古诗记载:“瓦樽留海客,铜鼓赛江神”,描绘的是广西民族节庆中赛铜鼓的传统体育活动盛况。表现了瑶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生活,不断迁徙,奋斗永远在路上的民族精神。整个作品具有较强的震撼力情感渗透力和艺术感染力。

09

《象山花锣鼓》

四川大英县文化馆

象山花锣鼓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花锣鼓)始创于清末(--年)由象山民间鼓乐手组成“公堂”(即:击乐队),乐器是大钹、皮鼓、板凳鼓、大锣、马锣等几大主要乐器组成,开始流传于民间,地域特色十分突出,演奏中灵活、花样色彩新颍,故花锣鼓曲牌独具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象山花锣鼓》。不择场地舞台以及广场都可以演出,花锣鼓常与唢呐、胡琴、笛子民乐配合,演出节日庆典均能大显身手.深受人们喜爱。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演出5分钟左右,上场演出人员能多能少,20人左右,他们都来至于本土花锣鼓传承代表人。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0

《韩城五元鼓》

陕西韩城市金鼓王民间艺术团

“打五元”是在传统的五元鼓基础上,加入曲调优美的韩城秧歌,将其融合在一起的民间吹打乐节目,节目表演中汇聚了锣鼓,唢呐,镲钹、梆子等传统器乐,通过节奏明显,张弛有度的演绎,表现了农民祈福圆满,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展现了欢乐喜庆的农村画卷。

该节目曾参加陕西省重大文化活动及湖南省吉首年鼓文化节艺术演出。

11

《裕固族牛角鼓广场舞》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文联

生活在祁连山大草原上的裕固族,是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裕固族人民凭借勤劳、聪颖的品质在生活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其中就有别具一格的民族舞蹈一一裕固牛角鼓舞。该舞蹈通过夸张的动作体现了裕固族人奔放、豪迈、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和裕固族人不畏艰苦,执着追求的品质。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失传年的“牛角鼓”才重返舞台,该舞蹈脱胎于牧民生活,在室外或广阔的牧场上,牧民休息或劳作间隙时候表演。如今,裕固族人将牛角鼓创造成为有独特音乐风格的真正乐器,不再停留在舞蹈道具的层面,使其和“天鹅琴”真正成为裕固族的标志性民族乐器。

12

《雪热巴传奇》

西赞索县攒丹雪热巴队

西藏独特的舞蹈热巴舞的前身是藏族本地的古老宗教——苯教的巫舞或图腾舞,后来演变为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的表演内容。这种热巴舞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民间进入寺院,又从寺院回到民间的发展演变过程。索县的雪热巴是热巴舞的一种,主要道具装饰有:铃、鼓、网状裙穗、面具(卡木泽老人、秋王、白玛拉措、渔夫王)、藏靴、牛尾、生丝衣裤等七种。到如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演艺历程。“赞丹雪热巴”包含了藏族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艺术的创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开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热巴舞中独树一帜。

13

《喜利妈妈》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

《喜利妈妈》是根据一部锡伯族史诗性的神话编创的原生态歌舞表演节目。

远古时代,喜利妈妈是一位女神,她自幼由虎神喂奶抚养,长大后,她智勇双全,具有补天浴日的神功。她济世安民,为锡伯部落的繁衍兴旺,历尽艰辛,替父从军,最终统一了北方诸部落。歌舞表演通过传唱喜利妈妈来赞颂她的丰功伟绩。

14

《耍歌堂》

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民间歌舞队

“瑶族耍歌堂”,是粤北山区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祭祀祖先、喜庆丰收,最隆重、最大规模的传统节庆活动。相传瑶族始祖盘古王婆诞辰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又适逢秋收结束,为纪念始祖庆祝丰收,人们便于这天后的几天内进行祭祀祖先、赛歌赛舞及谈情说爱、聚会亲友等活动。节日这天,瑶家山寨成了欢乐的海洋,牛角声、铜锣声、长鼓声以及穿着盛装的男女老幼的唿哨呐喊、起舞呕歌声山鸣谷应,动地喧天。耍歌堂活动中最为精彩的是优嗨歌长鼓舞片段,瑶族歌手一边唱歌为跳长鼓舞的小伙子加油鼓劲,小伙子尽情跳舞,瑶族长鼓舞动作粗犷、刚健,节奏明快、敏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特色及艺术特点,是瑶族文化艺术和民俗生活的结晶。瑶族耍歌堂于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瑶族长鼓舞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目中所演唱的歌词大意: 盘古王开天又置地;盘古王婆缔造人类。如今人丁兴旺物又丰;邀请先祖齐把歌堂耍。

15

《布朗族蜂桶鼓舞》

云南省临沧市布朗族蜂桶鼓舞队

布朗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崇尚万物有灵,是云南特有的少小民族,因其没有文字,许多民族民间遗存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消失,“蜂桶鼓舞”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民间遗作。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蜂桶鼓舞”因形似蜂桶而得名,远古时期为“祭祀”“祭竜”而舞,现为“节庆”而乐,该舞由蜂桶鼓舞和帕结舞两个舞段组成,分三步、五步两类舞种,可分可合。其音乐以蜂桶鼓、象脚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为主,旋律起伏分明,鼓舞活泼有力,帕结纷飞夺目互为一体,场面壮观热烈。

16

《唐风晋韵鼓戏春秋》

山西太重鼓乐艺术团

古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之美誓,今有“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太原”之新绎。这曾今千年的九朝古都龙兴之地,留下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这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个风流人物在等着你的诉说:武圣人关羽、唐王李世民、一代女皇武则天。这曾今执天下商贸之牛耳的晋商故地,那晋阳古城每逢节庆年丰中的鼓乐喧天,那龙城盛中的千年戏曲,古老的晋阳,古老的龙城,今日的锦绣太原城,古往含来,你可知道?那是多少个春秋!此曲把鼓乐和戏曲锣鼓巧妙结合,激越时如排山倒海,万马奔腾,雷霆万钧之势,舒缓时如涓涓小溪,惊鹿踏雪、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悦耳之声。演奏员们生动的表演与具有现代元素鼓点的完美融合,描述那一幕幕在三晋大地抛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此曲将振聋发馈的战鼓与委婉时尚的舞蹈,火热铙扬钵舞与巨鼓金钹完美结合,展现给您的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