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地处粤北,东与江西的大余县、信丰县接壤,西与广东的仁化县、始兴县相邻。《南雄志》载:“秦初,梅鋗从越王逾零陵至梅岭,筑城浈水上,奉王居之。”这是最早记载古代南雄的文字。唐光宅元年(年)南雄始建县治,取县内浈水、昌水之名为浈昌县。
“元鼎六年(前年)十月,武帝发兵平南越乱。楼船将军杨仆率楼船师出豫章,下浈水,大破南越叛相吕嘉于番禺。”(《南雄志》)“出豫章,下浈水”,可见西汉时期南雄的浈江河已能与广州通航。
唐开元四年(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路,使之“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其后,雄余交界的梅关古道成为沟通五岭南北的要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明.邱濬《张文献公开大庾岭路碑阴记》),陆路通也。
两千多年来,南雄因浈江和梅关存在而成兵道、官道、商道之地。南来的商旅或货物经南雄、梅关至南安(大余)码头经章江、北下赣江抵达长江以北;北来的商旅或货物越梅关后,行90华里路至雄州城,然后下浈水至珠江口。据《大庾县志.梅岭路均利记》载,“南货过北者日有数千”。清代名人朱彝尊的《雄州歌》曾这样描写当年的雄州城:“南来车马北来船”,“你方到达我出发”。
如是而言,广东地域的浈水、北江与江西地域的章江和赣江乃一带水路,广东雄州城至梅关古道九十余华里与梅关古道至南安(大余)城约十多华里乃一条陆路也。千百年来,这粤赣两地以梅关为纽带,就形成了南中国古代的“一带一路”。
古代雄州乃岭南商业重镇之一。明代,南雄为南北货物中转的集散地。南下的货物有江浙丝、茶、棉布,江西米谷、瓷器、药材等,经南雄下浈江而至广州;北上的货物有广盐、佛山铁货、海产品以及海外进口商品,经南雄下赣江至长江而转输各地。经历朝历代演变,南雄城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广州、福建、嘉应州、江西等地不少商贾逐利而来开店经商。乾隆十八年(年)纂《保昌县志》载:南雄县城“市肆贸易,率多广郡江闽之旅”。这些商人店大本厚,居于垄断地位,而且各自成立同乡会,设会馆,办学校,建商团。南雄商业贸易渐通“四海”达“三江”,历数百年而不衰。
高高耸立于城央的三影塔就见证了雄州的历史变迁,也看惯了浈江河上的千帆竞发和雄余路上的辚辚车辘。
少时,我家住于三影塔下。神圣的三影塔一直是我心中的迷。此塔建于何时?为何人所建?塔有多高?因何名叫三影塔?我依稀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接近三影塔的地方是永康路驻扎的县中队营房,县中队走后,又先后进驻了县文化馆(县采茶剧团)、图书馆和博物馆。尽管三影塔近在尺咫,但从没登临过。直至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初,省、县拨款和香港巨商南雄籍商人卢道和捐款重修了三影塔,修葺后的三影塔才向公众开放,我有幸于那时登塔饱览古城风光,了却了少时幻想登塔远眺雄州的心愿。
该塔何为三影?据《直隶南雄州志》载:“祥符二年(年)己酉异人建塔,其影有三,两影倒悬,一影向上,故归与曰三影塔。”根据家住三影塔之脚的高中同学所言:“据说三影塔略有倾斜,但经仙人过雄州时留下箴言:‘准斜不准倒’,故古塔千年不倒。”“三影”之说也见于民间:一影乃其自身随日光之影;二影乃于县衙大堂壁上之影;三影则见于谢(“借”)村金盆塘水中之影。旧衙门不复存在,无考,金盆塘有影吗?我年轻时与同伴好奇地去过谢村寻找金盆塘,无果。
实际上,每天在三影塔下走过的雄州人从没想过头上的塔是否三影,更多的南雄人爱称三影塔为宝塔,宝塔如雄州人的神圣之塔。如雄州人的一句老话所言:“城来佬见不到宝塔会叫(哭)嘴的”,这或许是南雄人故土难离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无数先民从中原越岭南迁,起初驻足雄州,休养生息。滞留于宝塔脚下过一些时日后,日久他乡是故乡,雄州城成了先民的新家园,可是当有一天城里人又要离开宝塔启程南迁时,城里人又依依不舍,生怕难挨思乡之苦,故说看不见宝塔会流泪,可见雄州人重乡重情啊。
今日之三影塔已经成为雄州人的家乡符号或代称。游子或船队返乡时,当他们远远看见城央的宝塔时,一个个都会兴奋地惊呼:“到家了,终于回来了!”
的确,返航的船民视三影塔如灯塔航标,漂泊的游子视三影塔为故里乡梓,而学堂的老先生则把三影塔比作擎天大笔,鼓励学子成才。哪知弟子默识先生之言,并作诗自励:“三影塔下读书郎,立志攻书出城关;他日借得如椽笔,学成归来颂家乡。”
-4-2
无芗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