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入藏线路中,有一条和川藏南线(国道)基本并行的路线,它就是川藏北线。
但与炙手可热的川藏南线比起来,它则有些落寞。有时候,人们说起“川藏公路”,其实指的是国道,北线就被完全无视了。
那么,川藏北线差在哪儿了?
川藏北线确实在一些方面,被川藏南线压过了一头。另外,从国家规划上讲,两条路就不同命,国道是嫡子,是庶出。
川藏北线的前世今生
川藏北线,通常是指:从四川成都出发,沿国道到西藏那曲,然后转入国道去拉萨。
其中,国道成都至那曲段,长公里;国道那曲至拉萨段公里,两段合计公里(还有个说法称川藏北线全长公里)。
但是,现在用导航来规划川藏北线,则显示全长不到公里。其中的差距,我猜是因为部分道路新修了桥和隧道,进行了取直。将来,随着更多的桥和隧道的建成,这条路线肯定还会进一步缩短。
国道肇始于建国初修筑的川藏线。那时所修的路,有一部分归入了现在的国道。后来,道路越修越多,国家将成都到那曲的路组合成了国道。再后来,国道又延长到了阿里。那曲到阿里段就是人们说的阿里北线,全长约公里。
川藏北线和川藏南线大致并行。其中,成都至昌都段和南线之间有多条通道,可以相互交通。而昌都和那曲间的公里,在国家的规划中,其作用就是国道的备用线路。
川藏北线的路况
成都和昌都之间,国道穿越了多条大河。这些河流,同样也是国道所要穿越的,但因为国道居于上游,所以河谷没那么深,地形起伏没有国道那么剧烈。
所以,成都至昌都段,地质灾害要比南线少,但也是很常见的。走国道进藏,也应该尽量避开雨季。
而昌都到那曲段,主要是穿行在平缓的高原上,河流不多,雨水也少,地质灾害很少。
但作为备用路线,车流量也不高,川藏北线的维护力度赶不上川藏南线。
走南线,我虽然遇到了很多山体滑坡事故,但每一次都是抢险施工车辆比我先到,往往小堵一会儿,就可以通行了。
但走北线,我发现一些路面轻度损坏的路段,并没有得到及时维修。那曲到索县之间那布满炮弹坑的路,可把我害得不轻。
总之一句话:南线疮多好得快,北线疮少好得慢。
川藏北线的高度
许多朋友都担心高原反应问题,那么,川藏北线容易起高反吗?
整体上看,北线的高度从东到西是逐渐升高的。前半段(昌都前)多在-米之间,后半段在-米之间。
前半段的山口里,雀儿山口鹤立鸡群,海拔达到了米,但也只有它超过了米;后半段虽然没有超过米的垭口,但有多座高山超过了米。
前半段,大致的情形就是:山口米出头,低处米出头,相间分布。与川藏南线相比,它反而没有像雅江到巴塘之间那样漫长的高海拔路段。
它之所以平均海拔高于南线,是因为缺少南线上那些低陷的河谷。
川藏北线这样的高度特点,还是挺不错的。前半段,只要你不刻意寻找高山山口住宿,应该不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后半截路虽然海拔高,但经过了前半段的适应过程,也不会成为阻碍。
总之:高反难免,但易于克服。
川藏北线的补给难度
川藏北线经过的县城以上城市有十几个,数量和川藏南线相当。其中,昌都和那曲是地级市。
但川藏北线确实比南线人烟稀少,或者说具体点,昌都以东城镇较密集,昌都以西较荒凉。昌都以西是典型的高原内陆风光,草场夹杂少量戈壁,很多地方一眼望去,连一顶帐篷也看不见。
川藏北线上的车流量也要小得多。车少的后果是,沿途的旅游服务业也不发达,酒店、饭店比较少。
另外,像南线上那种专供游客的观景台、停车场也几乎没有。但临时停车点还是不少的(也就是路边的空地),因为货车在有起伏的路上,总是需要休息的。
川藏北线的景色
与南线相比,北线的风景有相似之处。在东部,北线同样穿越了多条大河的河谷,高、低海拔相间分布。但由于所穿越的大河是上游,海拔起伏较小,所以景色不如南线壮观。
当然,壮观只是景色的一个方面。川藏北线的风光无疑也是很美的。因为北线沿途人口稀少,且地形相对平缓,沿途拥有大片牧区。有不少朋友都很喜欢北线的风景,觉得它原始而纯净,别有趣味。
总结:川藏北线适合干什么?
由于川藏北线与川藏南线并行,可以相互替代,自然免不了被拿来相互比较。
两者相比,川藏南线短一些,风景好一些,海拔低一些。川藏南线是更成熟的景观大道,沿途服务业发达,对自驾游客更友好。
川藏北线并不是说在哪个方面有重大缺陷,而是在多个方面都稍逊于南线,综合起来就是重大的劣势。所以,走南线的人要远远多于北线。
当然,川藏北线也有自己的特点,高原牧场风光就是一大特色。
综合以上种种,川藏南线更适合初次入藏的朋友。
而川藏北线,既可以作为出藏路线,也作为再次入藏的选择。川藏北线同样是起于四川成都,对好多东部省份的朋友来说,这是比较近的回家路。而且,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走回头路的,那么,对于已经走过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好的备胎。
明天,我将为大家解析7大入藏线路之滇藏线。欢迎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