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10月23日电题:生态羌塘成为动物“天堂”——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创新管理取成效
新华社记者刘洪明、田金文
10月的雪域高原,一望无际的草原开始由绿变黄,蓝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迎来全年中膘肥体壮的季节。记者日前驱车穿越藏北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常见到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等野生动物悠然徘徊。
那曲市拥有西藏最大的草原区,天然草场超过6亿亩,被国家和自治区列为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40多种。横跨那曲市与阿里地区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25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近年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更大程度上保护了冰天雪地,力求持续望见绿水青山。
(小标题)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管护活力
西藏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探索适合高原特点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路径。年7月,西藏开始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经过4年多的探索实践,不仅提高了工作人员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还有效保护了各类野生动物。
那曲、阿里地区及相关7个县单独设立了羌塘保护区管理机构,增加解决了32名事业人员编制,充实了人员力量。同时,规划建设了73个管理站,并配套交通、监测等设备;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共聘用农牧民专业管护员名,每个管理站配置站长和副站长各一名。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宗嘎说,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了“三个转变”:保护管理从松散管理到严格管理的转变;羌塘保护区从开放式管理到封闭式管理的转变;专业管护员从普通牧民到生态卫士的转变。
管理站自投入运行至今年8月,名专业管护员全部上岗,累计巡护5.47万人(次),巡护里程.4万余公里,收缴各类野生动物产品7头(角、只);拆除野生动物重要迁徙通道上的网围栏9.56万米,救助珍稀野生动物只(头);阻截非法进入保护区46起人次,基本杜绝了保护区内非法采石、挖沙、开矿、盗猎、破坏栖息地等违法犯罪行为。
(小标题)依法保护 严格执法
今年9月30日,那曲市犯罪嫌疑人巴久伍且非法捕猎、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一案已侦查终结,将此案移送索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起诉。
索县嘎美乡那那达村年8月发生一起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犯罪嫌疑人巴久伍且11月在取保候审期间擅自离开索县不知去向。年8月,巴久伍且在四川省冕宁县落网,并被押解至那曲市看守所依法刑事拘留。
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毛世平说,今年以来,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检查野生动物活动区域68处,组织开展清除非法猎具专项行动35次,清除农用捕鼠器套夹多个,未发现非法猎具。每月巡护2次至3次、在候鸟集中栖息的鸟岛开展野外巡护80多次的规定,对违法犯罪活动形成了持续的高压态势,有效保护了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与此同时,巡护管理是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也是保护区制定管理计划、开展科研监测的基础。
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米玛次仁说,那曲市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巡护管理模式,通过建立以护林员巡护、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和武装巡护相结合的五级巡护机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率先在全区建立了西藏羌塘野生动物巡护监测管理系统,建立了雪豹监测网络,并在野外监测中拍到了许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活体照片,为整个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小标题)减缓“人兽矛盾” 加大科研力度
“人兽矛盾”是近几年来藏北倍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