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衣服”“裤子——裤子”“袜子——袜子”……1月13日早上8时许,泰缅边境小城湄索市智民学校内,幼儿园全体多名小朋友开始中文日活动。每周一和周五,他们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边唱边跳学中文。
“学习中国话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智民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多名学生都可接受12年制全学段华文教育。这所被中国国务院侨办誉为第一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背后的捐资支持人,正是来自当地全德善堂的数百名“华文守望者”。
6岁小孙女成了“四语通”
每逢星期一早晨,智民学校内的大操场上都会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朝阳迎着国旗冉冉升起,照亮了泰缅边境这座美丽的湄索小城。
“你好,我叫何之芝,今年6岁半。”何之芝是南海籍华人何锦江的孙女,小小年纪就已经会说中、粤、泰、英四种语言。三年前,何之芝到了入园适龄年纪,何锦江跟家人商议,一致同意将之芝送到智民学校读书。
“一定要让她去,不去学中文怎么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呢?正是因为幼儿园三年打下的良好基础,现在之芝不仅能听懂大部分中文,回家也会跟我们讲一点国语。”何锦江说,等孙女在湄索念完书,还打算送她去国内继续深造。
“爷爷,之芝翻(上)学咯!”“爷爷,之芝翻(回)来咯!”“爷爷奶奶早投(晚安)!”最近孙女学会的这三句广东话,成为何锦江和妻子每天听到最欢喜的话语。
毕业季即将来临,幼儿园的老师们提前为大班孩子准备统一服装,组织他们拍毕业照。经常看到爷爷在书房里练书法、写文章,何之芝心里默默许下一个小愿望:“我想快点升到小学去,跟哥哥姐姐们一样学更多的汉语。”她呢喃道。
本土老师首超外派比例
走进二年级课室,23岁的谢玉凤正在讲台上教孩子们读汉字。谢玉凤是土生土长的泰国姑娘,从厦门大学语言专业留学归来,她选择回到家乡湄索教书。
“智民学校是我的母校,接触了十多年汉语之后,我发现自己很喜欢中国的文化。我希望在这里,将中文教给更多的孩子。”谢玉凤说。
和她一起在学校任教的,还有河南省侨办派驻过来的17名外派老师。加上培养起来的18名泰国本土老师,如今该校共有华文老师35名,负责着全校57个班的中文教学工作。
“我们一直注重培养本土华文教师,今年本土老师人数首次超过了外派老师。”智民学校中文部校长胡明霞说。年7月,她也由河南省侨办派驻到该校,全面指导中文教学工作。
“中文老师要发展壮大,根本上还是要靠本地培养。我们对本地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和他们一起探讨中文教学方法,将从国内带过来的教学资源与他们共享。尽管两地教学模式存在差异,需要比较长的适应期,但我们更愿意接受他们,改变自己。”胡明霞说。
华文学校背后的“文化守望者”
红墙白壁,绿树成荫的校园内,一栋栋漂亮的教学楼内书声朗朗。不久前,智民学校才举行72周年校庆。鲜有人知道,学校创建之初只有几栋木房子,环境十分简陋,学生也只有来人。
近年来,学校校址的变迁,环境的不断优化,华文教育特色的打造,离不开当地全德善堂内多名华人华侨的集体出资、齐心协力。他们是泰缅边境上的“华文守望者”,何锦江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在海外办华校的紧迫性跟国内办学校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我们办学校最主要是想传承好祖国的中华文化。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接受到华文教育,在这件事上,我们义不容辞,且刻不容缓。”何锦江说。
以山相隔、以河为界,泰国湄索与缅甸妙瓦底县隔河相望。这样一所坐落于泰缅边境的华文学校,学生不仅有华人华侨的后代子弟,还有来自曼谷、缅甸以及不同民族的孩子们。
其中,来自“48村”的一群泰国孩子每天都要组团包车奔波48公里上学路。但来到学校的那一刻,他们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玩耍,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学生没有这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泰国家庭意识到学中文的重要性,有的家长甚至还主动来找我们补习汉语。”谢玉凤说,随着汉语教学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自己也要加紧“补课”才行。
“小小花儿微微笑,太阳公公抱一抱,浇浇水呀浇浇水,嘣嘣嘣嘣花开了……”刚上完中国传统文化课,几个小学生从泰中文化中心的课室走出,嘴中还在哼唱着刚刚老师教的中文小曲。歌声伴着鸟儿的合鸣,显得格外动听。
撰文:王雅铄王谦摄影:戴嘉信